【農業觀測站】台大生農學院盧院長:「包容性經濟」打造臺灣永續農業新面貌

【農業觀測站】台大生農學院盧院長:「包容性經濟」打造臺灣永續農業新面貌

聯合國 2015 年提出「永續發展目標」,循環農業成為臺灣發展的重要項目。傳統農業生產是「原料、生產、利用、廢棄」的線性過程,循環農業則在上述斷點中,加入「資源再利用」的精神,盡可能減少產線上的浪費,發揮資源利用的最大效率。

自2020 年 11 月「亞太區農業技術展覽暨會議」,臺灣大學生農學院盧虎生院長在「以減少糧食浪費與廢棄物再利用,探討循環農業的實踐效益國際研討會」提出「包容性經濟」的永續農業經營概念,並向全球與會人士介紹臺灣循環農業的發展成果。

臺灣位處熱帶與亞熱帶氣候的交界區域,氣候環境複雜,夏季又有颱風侵襲,是氣候變遷衝擊風險最大的地區。此外又面臨山地多、可耕地面積狹小的農業劣勢,加上人口老化問題。盧院長表示,以循環農業努力發展兼容的農業經濟,創造有價值的農業產業鏈,是臺灣農業科技發展的目標。


包容性經濟與循環農業,加值產業鏈


其中,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提升農產價值是首要的任務,透過田間的資訊收集、技術創新、科技產業、市場行銷、跨領域的合作等,加值農業產業鏈的每一個產品,並且確保小型生產者在高價值的農產業鏈中擁有合理的收益,如此「包容性經濟」的農業發展,將使整個產業鏈都獲益。

此外,循環農業亦注重每個產業鏈節點的「資源生命週期」,減少生產過程中增加的碳排放,以減輕農業對暖化效應的影響。臺灣成功的產業案例如:「大江生醫公司」的柑橘機能性產品,便是從柑橘的幼果中萃取對人體健康有益的成分發展成保健產品,增加柑橘產業的價值、提升柑橘農民收益。

而臺灣歷史悠久的食品企業「福壽公司」旗下也有許多循環農業的案例,福壽公司販售堆肥資材給生產者,同時向農友回收農業廢棄物重新製作成肥料產品,更是循環經濟最佳的示範。

【2020以減少糧食浪費與廢棄物再利用探討循環農業的實踐與效益國際研討會】,是由亞洲太平洋地區糧食與肥料技術中心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共同主辦,2020年11月5號與6號於臺北南港展覽館舉行,完整議程與活動資訊請見網站連結

【農業觀測站】麥肯錫報告:資訊科技輔助資源管理,達成永續漁業 【農業觀測站】應用資通技術於農業場域,突破農產品管理技術瓶頸